首页 随笔感悟正文

和珅究竟是被谁“算计”了

admin 随笔感悟 2018-04-11 1404 1

小时候看铁齿铜牙纪晓岚看的多是热闹,现在看来更多是几位老师的演技和背后的“算计”,人们都说和珅是大贪官,但看到第三部后我的感觉是,和珅是最傻的人。第三部中说到山东蝗灾朝廷拨下来三年的赈灾款被贪污,皇上派纪晓岚和珅去查,最后的结果是查获的银子皇上要用来当做军费,因为涉及和珅,于是和珅又花银子把那个贪官被保下,这样赈灾的银子也有了,皇上也没有与和珅闹翻继续当皇上的小金库,最后纪晓岚笑了,皇上笑了,和珅哭了。不免让人些许感叹。

     一提到历史上的两大人物--纪晓岚与和珅,人们便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剧情。而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真实的关系到底如何呢?
  其实,他们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一般。在很多方面,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纪晓岚从和珅的身上看到的是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而自己尖酸刻薄的结果则是在自己为贪污犯卢见曾通风报信案案发之后遭遇到重大打击!看到和珅,就像看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因此,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晓岚就会时时善意的提醒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的、年轻的和珅,千万不要犯自己年轻时的错误。
  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晓岚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则更多的是纪晓岚对和珅的帮助。我们可以说,纪晓岚是和珅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候乾隆皇帝委派的仲裁者。


  一、 纪晓岚是和珅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候乾隆皇帝委派的仲裁者


  人过中年以后的和珅有喜欢他的乾隆皇帝的支持,事业是越来越顺利。因此,逐渐的,他在办事风格上越来越无所顾及、忘乎所以,而不去顾及别人的感受。而他的如此作为不但给自己树了更多的对手,也会给乾隆皇帝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这种情况下,纪晓岚由于他在学问和品行上的崇高威望,经常成为和珅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候乾隆皇帝委派的仲裁者。这中间,最为典型的是发生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过程中的王以鋙、王以衔兄弟考状元一事。
  我们这里所讲述的发生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过程中的王以鋙、王以衔兄弟考状元一事,就是一个有着深刻官场内部派别的争的典型事例。
  这个事件牵扯的人物一方是纪晓岚曾经的老上级和珅,另一方是因正直而著称的左都御史窦光鼐。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王以鋙、王以衔二人为同胞兄弟,原籍安徽休宁,后来“寄籍”浙江归安(今吴兴)。“寄籍”就是因各种原因长期离开原籍居住外省,因此便属于外地籍贯。王氏兄弟刚到中年,就已顺利地通过了“童子试”和“乡试”。1795年春,他们二人结伴来到京城,参加当年的“会试”。
  这年担任“会试”正考官的是左都御史窦光鼐。窦光鼐是山东诸城人,他的年纪不但比和珅大,而且比刘墉、纪晓岚等人大,还比乾隆皇帝大。这个人脾气耿直、办事认真,曾经长期主持浙江全省的“学政”工作,也就是主管教育、考试等事宜。
  因他曾经揭发过和珅在浙江的爪牙富勒浑、陈辉祖、王亶望等人的贪墨罪行,故和珅一直嫉恨他,总想找个机会整一整他,并欲将他致于死地而后快。
  窦光鼐在主持这次“会试”中,坚持以文取士、公平竞争,结果发榜时头两名皆为浙江人,且为亲兄弟。第一名(会元)弟弟王以鋙,第二名哥哥王以衔,“兄弟联名高第”。于是“群议哗然”,认为这是一大“怪事”。
  为什么会出现“群议哗然”的情况呢?因为在清朝,按照康熙皇帝于1712年的圣旨规定,每省二十八名举子录取一名(台湾省每十人录取一名)。此后,在科举考试时搞省级平衡已经是个不成文的惯例了。第一名(会元)如果出自浙江省的话,那么第二名就绝对不应该出自浙江省了。这就是省级平衡的原则的一个基本表现。
  窦光鼐在当时中国的教育本身就存在着南北不平衡、东西更不平衡的状况下仍然坚持以文取士、公平竞争的原则本身就必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何况又遇到了发榜时头两名皆为浙江人、且为亲兄弟这一千年不遇的现象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在王以鋙、王以衔二人被录取为第一名、第二名的情况下迅速出现“群议哗然”的情况。这个时候的社会舆论是非常不利于窦光鼐的,因为他的这种做法已经激起了来自其他各省官员的强烈不满了。
  在“群议哗然”的背景下,和珅感觉到利用机会打击窦光鼐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他向乾隆皇帝汇报说,他怀疑窦光鼐或是为了显示其政绩,或是与王氏兄弟试前有染而收下了他们的巨额贿赂,因此向他们泄露了试题。乾隆皇帝听后也感到很诧异,不禁怀疑起来,决定重派主考官进行复试。
  我们这里要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点,窦光鼐点浙江亲兄弟二人王以鋙、王以衔为会试前两名的做法首先是已经遭到了诸多大臣的怀疑,“群议哗然”,认为这是一大“怪事”;第二点,和珅向乾隆皇帝做汇报后乾隆皇帝也感到很诧异。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派出了新的主考官纪晓岚。纪晓岚夹在窦光鼐、和珅当中会如何做呢?他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到既不得罪较量的双方、又能讨好乾隆皇帝呢?
  纪晓岚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经过纪晓岚等人建议、乾隆皇帝批准,窦光鼐及两名副主考被降职。
  事情由窦光鼐一手挑起,他事先没有征得乾隆皇帝的同意,就擅自破坏省级平衡的原则,从而引发了一直暗中潜伏的矛盾,窦光鼐就应该承担责任!同时,窦光鼐的被降职,并不能说明纪晓岚本人站在了和珅一边!虽然客观上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这样!事情由窦光鼐一手挑起的,他就应该受到惩罚!
  第二、取消“会元”王以鋙殿试资格。
  窦光鼐承担责任,并不意味着而王氏兄弟可以捡便宜,他们二人也必将付出应有的代价。这实际上是众望所归——是北方各省、西方各省的共同要求,不但和珅满意,纪晓岚自己也很高兴——毕竟纪晓岚自己也不是南方人嘛。
  因此,纪晓岚会同相关诸位官员,经过反复逐字逐句进行评点,从鸡蛋里面挑骨头,觉得王以鋙的试卷“语句多有瑕疵”,取消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
  第三、王以衔继续参加殿试,王以衔的会试排名由第二降至第四,继续参加殿试,重新排出殿试试卷名次,将王以衔排为第一名。
  不管怎么说,从当时中国的教育水平来说,南方各省还是要高出其他地区一大截的,因此还要继续维持省级平衡的原则,全力维持南方各省的面子。
  这也是和珅所能够理解的!其实,在和珅的心目中,只要搞下去了窦光鼐,至于是否应该继续维持南方各省的面子,这已经不是他所要努力想清楚的问题了。
  因此,殿试结束,前十名的卷子进呈乾隆皇帝御览,排出名次,拆开弥封,排在第一名的竟是王以衔。乾隆问:“谁取的?”礼部尚书纪晓岚说:“臣取的。”乾隆再问:“谁定的?”和珅说:“奴才定的。”乾隆帝觉得滑稽,不无讥讽地说:“那么,你二人难道也有私情吗?”和珅回禀:“此次阅卷诸臣皆秉公以待,绝无私弊,如有失当之处,何妨另换一名。”乾隆帝叹道:“如此看来,王氏兄弟在会试中联名一二,实属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非人意所能测知,既已拆封,岂能再换?”皇帝金口玉言,王以衔为头名状元由此一锤定音。弟弟王以鋙后来被恩准补考。嘉庆六年(1801年)殿试,由进士步入仕途。
  纪晓岚如此作为,得到了当时朝廷中绝大多数官员包括和珅的称赞!


  二、纪晓岚是和珅与纪晓岚自己的朋友发生矛盾时候的协调者


  有的时候,与和珅发生冲突的人中间,也有纪晓岚自己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而言,纪晓岚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做一个协调者而已!当然,协调能否成功,还要看发生冲突的双方的态度和纪晓岚本人的协调能力。一般而言,纪晓岚都能够协调成功;但是,也有少数协调失败的例子。在这为数不多的失败的例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管家刘全超制案。

  这个案件我们前面虽然简单介绍过,但是案件中的一些背景是我们以前所没有揭示过的。
  乾隆晚期,和珅指使管家刘全,在京中买了一处地盘,为和珅营造府第。为了免除朝中大臣的议论,一切事宜都用刘全的名义办理。但其建造格局,超出了清廷的规制,被人们看了出来,引起朝官们的义愤。
  问题在于,和珅盖房子,光明正大的一件事情,却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
  不但您不明白,当时的御史曹锡宝也不明白!曹锡宝是纪晓岚的好朋友,他就跟纪晓岚说出要弹劾和珅。
  纪晓岚当时也不明白自己曾经的老上级和珅为什么如此作为。他当时心里面想,在事情的真相没有搞明白之前,还是最好不要让双方发生冲突的好。于是就劝说曹锡宝千万不要弹劾和珅。当时的纪晓岚也不好明说,就以宋人《咏蟹》诗中的两句赠曹锡宝,说:“水清讵免双鳌黑,秋老难逃一背红。”意思是说,现在参劾和珅,恐怕时机不够成熟。
  但是,曹锡宝没有听从纪晓岚的告诫,毅然上了一道奏章,弹劾和珅家奴刘全建造房屋规模宏大,服用奢侈,器具完美,恐有倚借主势,招摇撞骗之事。
  曹锡宝不明白,乾隆皇帝明白呀,他明白和珅实际上是给自己的女儿和女婿盖的房子呀!因此,乾隆皇帝看过曹锡宝的奏折后,很是生气!
  当时的乾隆皇帝心想,第一、这个曹锡宝状告刘全只是虚晃一枪,锋芒所指实际上是和珅!甚至是乾隆皇帝自己!第二、这个曹锡宝后面应该有指使者,这个幕后的指使者是谁呢?他想到了纪晓岚,纪晓岚既是曹锡宝的朋友、也是和珅的朋友——虽然,曹锡宝与和珅两个人并不是朋友!他想,纪晓岚是应该是知道内情的呀!
  因此,乾隆皇帝针对曹锡宝的弹劾,下达了下面这道给军机大臣和纪晓岚的谕旨:“前据曹锡宝奏:和珅家人刘全房屋宏大、服用奢侈、器具完美恐有招摇撞骗等事一折,已交留京王大臣等查办矣。曹锡宝如果见刘全倚藉主势,乃徒托诸空言!或其言本欲参劾和珅而又不敢明言,故以家人为由,隐约其词,旁敲侧击,以为将来波及地步乎?或竟系纪昀因上年海升殴死伊妻吴雅氏一案,和珅前往验出真伤,心怀仇恨,嗾令曹锡宝参奏,以为报复之计乎?此乃朕揣度之意,若不出于此,则曹锡宝之奏何由而来?著留京王大臣,详悉访查询问,务得实在情节。朕于此案总期根究明白,并非因此一虚言欲治和珅,更非欲为和珅开脱。留京王大臣等不可误会朕旨,将曹锡宝加以词色,有意吹求,使原告转为被告,亦无是理。务须平心静气,虚衷详问。如曹锡宝果能指出全儿借端撞骗款迹,访查得实,即一面从严审办,一面据实具奏,不可同和珅稍存回护。若稍存回护,是乃陷和珅亦自陷也。”“又据和珅称:家人全儿已到热河,曾面加诘问。伊供:‘不但从不敢招摇滋事,交接官员,即所谓房屋宽敞,器具完美,容或有之,亦非可挟以出外之物。我于曹御史名姓素未闻知,彼又何从目睹’等语,虽系一面之词,亦尚近理。曹锡宝身为言官,必不至下交奴仆,其车马衣服,尚可云遇诸路途,至房屋宽敞,器具完美,非身临其地何能知悉乎?至全儿代伊主办理崇文门税务有年,稍有积蓄,盖造房屋数十间居住,亦属事理之常。从前及现在,内外大臣家人中似此者恐亦不少,若无似殷士俊等之有真脏实据,概以车服房舍之故,查拿治罪,则在京大臣之仆,安得人人而禁之!且必人人侧足而立,亦断无此政体。设或全儿在崇文门代伊主经营税课,于额税之外私有加增,若累商民以肥私囊,绵恩签派番役,一经访查无难得实。傥王大臣等严行察访,全儿并无生事疑迹,而曹锡宝徒以无根之言,遽行陈奏,以博建白之名,朕又何能以空言遽入人罪乎?将此由四百里谕令留京王大臣等并令纪昀知之。即将查讯情形先由四百里驰奏,不必俟本报之使。钦此。”
  通过上述谕旨,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实际上是在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乾隆皇帝命令手下人等杀气腾腾地逼向曹锡宝。乾隆皇帝袒护着和珅及其家奴刘全,却谕令军机大臣,杀气腾腾地逼向曹锡宝。正如乾隆皇帝所说的,“曹锡宝身为言官,必不至下交奴仆,其车马衣服,尚可云遇诸路途,至房屋宽敞,器具完美,非身临其地何能知悉乎?”军机大臣们按照皇上谕令中所授机宜,不去纠查和珅家奴刘全,却将锋芒转向了原告。曹锡宝只好说:“我与和珅家人刘全向来从不认识,即伊在崇文门管理税务,我并不知道,伊于额税之外有无擅自增加另项情弊亦未有人说过。我因闻刘全住房服用甚是完美,于路过兴化寺街留心察看,见其房屋甚是高大,我想伊是家奴,焉有多资造此华屋?恐有借主人名目招摇撞骗之事,是以具奏。”
  第二、全力以赴追出幕后指使者!这个幕后指使者,根据乾隆皇帝的判断,就是纪晓岚!正如乾隆皇帝所说的,“或竟系纪昀因上年海升殴死伊妻吴雅氏一案,和珅前往验出真伤,心怀仇恨,嗾令曹锡宝参奏,以为报复之计乎?此乃朕揣度之意,若不出于此,则曹锡宝之奏何由而来?著留京王大臣,详悉访查询问,务得实在情节。朕于此案总期根究明白,并非因此一虚言欲治和珅,更非欲为和珅开脱。留京王大臣等不可误会朕旨,将曹锡宝加以词色,有意吹求,使原告转为被告,亦无是理。务须平心静气,虚衷详问。”面对着曹锡宝上面的回复,乾隆皇帝仍不满意,继续穷追不舍,大有不揪出幕后之人决不罢休之势。乾隆皇帝再次下达谕旨说,“曹锡宝既云刘全情弊从未有人说过,又未亲到伊家,何以又称‘闻刘全住房服用甚是完美’。究竟闻自何人?必有着落,非有人说过,则曹锡宝何以知刘全往兴化寺街,而经过时即留心察看?况京城内外,大街小巷,房屋甚多,御史又无逐户查访之理,若非中有成见,何以独于刘全住屋如此留意?著王大臣令将刘全滋事不法之处究竟闻自何人,据实明言,毋再任期狡饰,并令都察院堂官及步军统领衙门司官一员,带同曹锡宝,先至刘全家查看,再到阿桂等官家及用事人家住处周历查看,如各大臣家人住房并无如全儿之多,即治以越制之罪;若阿桂等家管事家人住房有刘全多且大者,则当诘问曹锡宝何以专不参劾之故。”
  此时的曹锡宝才非常后悔自己没听纪晓岚的劝告,给自己招惹了是非不说,还让自己的老朋友纪晓岚遭到了怀疑!此时的曹锡宝只好硬着头皮,一再跟皇帝解释,这件事情跟自己的朋友纪晓岚没有关系,纯属自己一人作为!
  曹锡宝后悔没听纪晓岚的劝告,多言招祸,只好硬着头皮,咬定纪晓岚没参与此事。最后乾隆以曹锡宝参奏不实,给以革职留任处分,没有扩大事态,酿成大狱。纪晓岚在惊恐中度过几个月,心里才踏实了一些,自此而后,便更加小心谨慎。
  最后乾隆皇帝严厉处置了曹锡宝。还好,纪晓岚没有受到牵连。
  然而祸福正是互相倚伏的。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驾崩,十八日赐和珅自尽,查出刘全家产竟有二十余万之多。于是已故御史曹锡宝追赠副都御史衔,嘉庆虽未查治和珅同党,而纪晓岚先生倒因为上述两段谕旨反而获得了更好的声誉。

来看看大家的评论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

本文标题:和珅究竟是被谁“算计”了
本文链接:https://xl.cndyun.com/post/249.html
作者授权: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由 admin 原创编译并授权 小龙的博客 刊载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不使用任何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
«    2024年3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分享:

支付宝

微信